表妹小楊終于找到了合適的工作,學日語的她在一家日本人的公司找到了一個總經理助理的位置。
小楊在日本出生,上到小學畢業(yè)才回來,一口日語十分流利,在大學里屢屢得到老師表揚,我們常常笑她是個“小日本”。而她對自己的這段經歷也十分得意,所以找工作的時候,非日資公司不去。
上班快三個月了,日本老板對她很滿意,想跟她簽長期合同,小楊卻有點猶豫,倒不是因為待遇不好,而是公司里有一個副總對她很是看不慣,經常給她小鞋穿。
在小楊去公司之前,這位副總是總經理助理,小楊是在他高升之后補了他的空缺,據(jù)說面試的時候他對小楊的印象還是不錯的,現(xiàn)在為什么變了臉呢?
那天我去接小楊下班,被我看出了端倪。該副總在審看小楊遞給他的日文報告,提出小楊報告中的幾個問題,小楊立刻進行辯解--日語里這個詞應該是這個意思,不會錯的。上次你的這個錯誤就是我向山上先生提出的,他也認為我是對的。副總的臉色立刻有點陰,他合上報告--那好,我回去慢慢看。明天再給你。小楊又說:“今晚山上先生就要的。”
“沒關系,我親自給他好了!备笨偝林樧吡恕
晚飯的時候,我和小楊聊起了她與副總最近的矛盾,基本上都是這些瑣碎的沖突。副總當年是看電視學日語自學成才的,這個經歷一直是他的驕傲,可是自學的東西總有一些不規(guī)范的地方。年輕氣盛學院派的小楊眼里自然揉不進沙子,所以常常會當面沖突。雖然對的常常是小楊,可是副總卻是越來越不高興。小楊問我:“我只是為了減少工作的差錯率,我錯了嗎?”
斑竹點評:這段時間大量的職場新鮮人出現(xiàn),小楊這樣的困惑很多人都會有,明明只是為了工作,卻忘了給別人留點余地。上文中提到的這位副總一定也是欣賞小楊的能力的,不然面試時對小楊好印象從何而來,畢竟小楊的專業(yè)知識是他欠缺的。可是小楊自己似乎欠缺了一點虛心和溫和,一起工作,探討問題的方式最好和緩一些,“可能”、“也許”這樣的字眼能緩解矛盾,言語里面動不動就提到上司也是一種錯誤做法,這會讓人有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,越是優(yōu)秀的人才越要注意這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