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行多年的“養(yǎng)老保險個人賬戶為本人工資11%,其中個人繳費占8%,其余3%由‘單位繳費’劃轉”的政策,從明年起,將只限于本人繳費工資的8%!皢挝焕U費”不再劃入個人賬戶,而是劃入“社會統(tǒng)籌”,以減少我國養(yǎng)老金收支缺口。 (《東方早報》)
誰都知道,眼下國家的養(yǎng)老基金存在著巨大缺口,這是歷史造成的。在缺口越來越大的情況下,筆者以為,政策制定者的目光不能僅盯著“從哪里找錢補窟窿”的表層,更應該展開思路,在制度的靈活性上多下工夫。比如,現(xiàn)在的繳費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,繳不夠15年就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。而每年的繳費率也是固定的,雖然分為幾個檔,但即使是最低一檔,由于不少地區(qū)實行“三險”綁在一起繳,一年也要繳數(shù)千元。過高的繳費嚇退了不少低收入人群,也使國家的此項基金得不到補充。那么,為什么我們不能實行繳費按“年”考核與按“額”考核相結合,有錢時可以多繳,沒錢時可以少繳,退休時退休金額度的高與低、領取年限的長與短等多種待遇可供選擇等更靈活一些的政策呢?
當前,確實存在繳費面相對較窄等現(xiàn)實情況,但是必須分析的是,繳費面為什么“寬”不起來?一方面是不少生活困難的人繳不起個人養(yǎng)老金,一方面是經濟條件很好的人卻享受不到社保統(tǒng)籌養(yǎng)老待遇,或者繳費無論如何達不到年限,索性不再繳費。
而所有這些,無一不是因為我們的政策還缺少與實際生活的接軌,導致該收的錢收不上來。筆者以為,不動腦筋“開源”,卻盯上百姓個人賬戶中那可憐的3%“節(jié)流”,實在是一種抓小放大的狹隘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