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化2000年建成投產的“18·30”工程是一套年產180kt合成氨,300kt尿素的生產裝置。其中氣化部分采用的是美國德士古公司水煤漿加壓氣化工藝,是國內繼山東魯南化肥廠、上海焦化有限公司、渭化化肥廠之后投運的第四套水煤漿加壓氣化裝置。裝置包括二套磨煤系統(tǒng)、三臺氣化爐系統(tǒng)及一套灰水處理系統(tǒng)。氣化爐為二開一備,氣化壓力為4.0MPa,生產能力(H2+CO)為1264km3/d。
該工程于1992年立項,國家計委于1994年批準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,1994年批準該項目的初步設計。于1996年動工興建,2000年建成,2000年8月開始試車,9月全系統(tǒng)一次開車成功,當年12月通過性能考核。至今已運行三年半時間,其間對系統(tǒng)進行了大小幾百項的改造,并成功地進行了義馬煤中配入華亭、北宿、新河煤及石油焦的試燒工作,并創(chuàng)造性地摻燒了淮南、關橋精煤,于2003年達到了設計能力。三年來運行顯示該裝置具有生產能力大,安全穩(wěn)定,操作彈性大的優(yōu)點。
1 制漿系統(tǒng)
自試車以來制漿系統(tǒng)操作簡單、運行較平穩(wěn),對煤種變化的適應性強,完全能滿足氣化對水煤漿的要求,并在正常生產中對江蘇南京、山東濟南、浙江句容等幾家水煤漿添加劑進行了成漿試驗,取得了滿意的效果。水煤漿輸送設備高低壓煤漿泵選用荷蘭的“奇好”泵,該泵運行穩(wěn)定,故障率少,但由于設計、煤質等方面的原因,泵的易損件損壞較頻繁,制漿系統(tǒng)易損件消耗見表1。
幾年來,由于工藝、設計等方面的原因,制漿系統(tǒng)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:①磨機進口溜槽設計時采用普通碳鋼板,由于磨損、腐蝕等原因泄漏頻繁,檢修工作量較大;②鋼棒使用到后期,細棒、斷棒在磨機中被磨成鋼絲隨煤漿帶入煤漿泵,造成煤漿流量及燒嘴壓差波動,....